明朝瓷器中醫把脈枕(系列3細說始末) Ming Dynasty China Pillow to Take Somebody's Pulse in 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

明朝中醫把脈瓷枕-8

明朝中醫把脈瓷枕-9

    阿祿嬸娘家是中藥世家,早年阿祿伯常聽阿祿嬸講一些長輩如何批藥材製中藥,久而久之,阿祿伯也對中醫方面有了一點小感覺。一次機緣中,阿祿伯家一位長輩親戚回大陸探親,意外在民間購得從明朝遺留下來的中醫把脈枕,回台灣割愛賣給了對古董獨有情衷的阿祿伯,成為了阿祿伯的傳家之寶

    常聽人們這樣形容中醫:「三根手指頭、一個小枕頭」,這三根手指頭指的就是把脈,又稱切脈,是中醫獨特的診病方法,而一個小枕頭指的就是把脈枕了。把脈乃醫師以食指、中指及無名指的指端觸按患者手腕處的橈動脈,以脈博跳動之頻率、幅度和流暢之情況來分辨脈象,做為診病的依據。根據文獻,中醫脈學始於扁鵲,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(公元前 722 ~前 221 年)包括《靈樞》及《素問》二書則奠立了脈學的基礎。

    戰國時秦越人寫的《難經》(公元前五世紀)係採摘《黃帝內經》的精要,設81個問答解釋疑難,將脈象粗分為浮、沉、遲、數四脈。浮脈是指脈搏浮在表面輕取即可得,表示病在「表」,如感冒、頭痛等。沉脈是指脈搏輕取不應須重按始得,表示病在「內,此時再細分脈沉有力為裏實、脈沉無力為裏虛,實證則用通下的藥,虛證就用溫補藥。古代的醫師是以自己的呼吸來測定病人脈搏的次數,一呼一吸叫做一息,一息脈跳動四次是正常脈,若一息脈跳動三次稱為遲脈,乃因為體溫降低血行緩慢所致,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體質屬寒,所以患者會有喜吃熱食、四肢冰冷、心臟衰弱等證。若一息脈跳動五次稱為數脈,數脈表示熱證,患者會有發燒、火氣大、發炎等證,另外,同時還要分脈是有力或無力,脈數有力是實火,脈數無力是虛熱,兩者用藥不同。

    晉朝王熙(叔和)所寫的《脈經》(公元 280年)十卷則搜集後漢以前的醫學著作,其闡述的脈象已多達 24 種,為後世醫師推舉為脈診之大全。「脈診」只是中醫四診中的一診,應該綜合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以斷病開處方。「望」診是望病人形體,面部的氣色、舌苔、舌質等;「聞」診是從病人語言、咳嗽聲音及人體內的氣味來瞭解內在的病情;「問」診是可以知道病人的生活習慣、起病的過程和病人陳述痛苦情況;最後再「切」脈以診察體內一切變動情況。

    阿祿伯有感於中醫歷經數千年菁萃的博大精深,根據脈象的變化居然還可探測人體臟腑的氣血、陰陽、生理與病情的狀態,所以特別將這幾個有趣的「小枕頭」好好收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rChe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