濃情巧克力 Chocolat

濃情巧克力01   

2001年3月5日,阿祿仔子發神經扯了一篇觀影心得,有關拉賽霍斯壯導演的電影『濃情巧克力』,這是一個以巧克力的熱情解放保守小鎮的故事,是一部湯湯水水很生活的電影,沒講什麼大道理。咦....講『解放』這麼嚴肅的議題怎麼會沒什麼大道理?這就有待細說從頭啦.....

 

1.巧克力與情慾

 阿飛正傳  重慶森林    花樣年華  2046  

情慾是許多導演想要鎖定發揮的領域,就像王家衛的電影:不論是:『阿飛正傳』、『東邪西毒』、『墮落天使』、『旺角卡門』、『重慶森林』、『初纏戀后的二人世界』、『花樣年華』....不管用古裝武俠包裝,或是黑社會邊緣人的角色場景,都只是不斷的圍繞著情慾打轉,從各種角度切入。他的企圖始終就只鎖定一樣,卻是人們最關心的那一樣。

 巧克力情人   飲食男女2    

『濃情巧克力』是一部將食慾和情慾連結的片,其他聯想到的還有阿松索阿諾的『巧克力情人』和李安的『飲食男女』(格林那威的『廚師大盜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』不算,它是在講階級)。『食色性也』孔老夫子早有名訓,『春膳』作者阿言德說得更清楚:『食與性是人類歷史進展的兩大原動力....是人類永續找尋意義的泉源』。重點是『濃情巧克力』和『巧克力情人』更以女性的情慾書寫出發,這不是一個巧合,兩部電影原著小說的作者都是女性,『旨在呈現女性生活與心境的歷練,將內心深處的經驗書寫出來』,藉由女性的特質(有些女性主義者會質疑有這種宿命),塑造出另一種自我實現的角色與方法。

廚師大盜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   

為什麼是用巧克力做為情慾象徵?是濃密黏稠象徵了膠著化不開的情愫?還是調製過程中不斷攪拌已成為傳遞愛恨的語言?十五世紀時,西班牙人來到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,見識到一種被印地安原住民稱為『xocoatl』的可可豆(xoco是酸苦之意,atl是飲料之意),傳說有催情的效果,所以被稱為『諸神的植物』。如果這是真的,可能是可可成分中某種苯基氨基酸發揮作用,那是一種人在性興奮時腦部會自動生成的物質。『濃情巧克力』片中一段劇情也因此提到巧克力的春藥作用,但這可能是另類威爾鋼的迷思。

 PS巧克力  

從多巴氨(Dopamine)到欲亨賓(Yohimbine),現代醫學曾經不斷希望找出不只是充血的催慾藥治療性無能。找到了嗎?這要由醫生來回答,但這種需求背後展現的問題是:由於情慾世界裡有太多的神秘、痛苦、憂鬱或無能為力,人們遂一廂情願地期待能對情慾操控(對方的或自己的),這是人類一個由來已久的困擾。

 崔斯坦與伊索德    

中世紀歐洲流傳著一個英俊姪兒和伯父美妻相戀的故事。孤兒崔斯坦(Tristan)殺死巨人莫洛特時亦受毒創,駕小船至愛爾蘭為女王(巨人之妹)所治癒,崔斯坦即以教導女王之女伊索德(Isolde)做為報答,結果教出師生戀。後來崔斯坦返國後,其國王伯父告知將娶他國女子為妻,遣崔斯坦前往迎娶,不料該女子就是伊索德。歸國途中師生兩人便同飲為國王調配的春藥,於是情不自禁做愛(伊索登Isolden如今已經變成春藥的代名詞)。事跡敗露後,崔斯坦遭終身放逐,娶『白手伊索德』以慰往日戀情。後來崔斯坦冒險受重傷,召伊索德前來治療,但白手伊索德騙崔斯坦來船懸掛黑帆,即伊索德拒絕前來之信號,崔斯坦終心碎傷重不治......這類神話古今不勝枚舉,有趣的是傳說文本中奇妙的慾望投射。先不論春藥是否敵得過命運、權力和嫉妒,情慾問題是無法只簡化成化學問題的,春藥裡躲藏的是終究無法圓滿的情慾想像

 鋼琴師和她的情人  

影評劉慧敏說:最慾望的部分往往是最急欲被控制的部分....彷彿控制了慾望的出口,也就控制了一切....但是慾望自己會找出路。阿祿仔子也是以同樣態度看待『鋼琴師和她的情人』這部電影,『鋼琴師和她的情人』是一部剖析啞與慾望的電影,當(情感)表達遇到困難時,慾望會另尋出口,鋼琴是艾達喪失語言能力後表達情感的出口。所以我們都同意『濃情巧克力』中巧克力只是保守教條歸因『墮落』的替罪羔羊,壓抑的後果只是讓慾望自尋的出口呈現變態的猙狑。與其說本片展現巧克力的魔法,不如說它真誠面對人類情慾的需要。

 沉默的羔羊  

2.巧克力與解放

 藍色情挑  

解放是什麼?解放是爭取自由的達成。自由,讓阿祿仔子想起奇士勞夫斯基的『藍色情挑』,也是由茱麗葉畢諾許演的『藍色情挑』講『愛情能多自由?』。片中茱莉在車禍中死了丈夫和女兒,放棄自殺後,她決定追尋自由。她召來一直迷戀她的奧利維並和他做愛後堅持離開,理由是:你對我太好了,但是我和其他女人一樣,要呼吸、會咳嗽、有蛀牙,我不想愚弄你,你想清楚.....朱莉對老人痴呆的母親說:我什麼都不要,不要財產、回憶、朋友、愛,這些全是騙人的。母親告訴她:人不能拒絕一切

 藍色情挑2  

用奇士勞夫斯基自己的話:一旦愛了,妳立刻開始依賴妳愛的人....儘管妳有這種美好的愛的感覺,又擁有妳愛的人,卻開始做一些有違自己天性的事....情感和記憶是監禁自由的牢獄,所以.....人能多自由?

 布拉格的春天      

『濃情巧克力』中飾演家庭暴力受害者約瑟芬的蓮那歐琳(導演妻子)在『布拉格的春天』中是飾演嚮往自由的托馬斯情婦薩賓娜(茱麗葉畢諾許在『布拉格的春天』中則飾演托馬斯妻子特麗莎)。還記得該電影原著—昆德拉這本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』的小說嗎?對變得沉重的愛,厭惡媚俗的薩賓娜以逃出去再逃出去回應,如此『自由』,如此輕,終至生命無法承受。

 濃情巧克力03    

茱麗葉畢諾許扮演的巧克力廚師薇安,抗拒的也是媚俗,媚俗是一種作態取悅大眾的行為,雖然我們沒有一個人強大的足以完全逃避媚俗,無論我們如何鄙視它。薇安帶著母親的骨灰不斷旅行,美其名是散撥巧克力的熱情,其實是無可救藥不停追逐自由的靈魂在作祟。她只能搬走,再搬走,於是終於無以為家,成為永遠的局外人、過路客。對一個無家可歸的女人,總是想著旅程的某個終點是不可忍受的。

 濃情巧克力04  

強尼戴普扮演的浪人勞克斯曾以此問情人薇安為何要如此辛苦?勞克斯從未落地開始,薇安卻是不斷重複開始又離開,這是女人難以在愛情中追求自由的原因嗎?片中薇安在河谷迎向象徵自由的風,那疲憊滄桑的雙眸讓人迷惑,最後她決定停止流浪不走了,打開窗戶將母親骨灰灑入風中。能多自由?薇安竟不再追求解放,而臣服於女人需要歸宿的教條,這是讓人多麼困惑的不連續矛盾啊。

 濃情巧克力08  濃情巧克力09  

薇安的思考不清楚嗎?其實這只是她被兩種矛盾慾望折磨的結果。『布拉格的春天』中的薩賓娜難道不曾有過媚俗嗎?昆德拉認為她的媚俗是關於家庭的幻象,和諧家庭的幻象生活離幻象越遠,她越是對夢境魔力敏感,而不只一次地傷感流淚。她選擇不斷地背叛那些她清楚意識只是幻覺的幸福象徵,但這些脆弱的幸福象徵卻不斷地從她生命深處飄出,匯入她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。

 濃情巧克力05

生命是輕是重?真是一個困擾心靈的迷霧,讓阿祿仔子想起休姆的叉子:如果永劫回歸存在,如果行動早被決定,我們便不用負責;如果永結回歸不存在,如果行動是隨機的,我們也不用負責。或許『濃情巧克力』對自由解放的探討沒有太深刻,甚至有些天真,但奇士勞夫斯基這個沉重的道德家應該不會鄙視它,昆德拉這個幽默的虛無者也應該不會嘲諷它,因為我們生活中大部分時刻的情境就是這種湯湯水水的渾沌,我們沒有一個人強大到能無時無刻挑戰生命的荒謬,更何況解放還有分成與人抗爭和與上帝抗爭兩個層次。

 濃情巧克力06  

片尾保守的爵士鎮長醜態被撞見後居然是從善如流,不會吧?不論是對男對女,我們知道那通常的反應是『見笑轉生氣(惱羞成怒)』,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解放工作的天真,只是停留在夢想階段。影評意識流對此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式表達可能是對馬克思的誤解,有點落入康拉德式的保守。『現代啟示錄』改編原著小說『黑暗之心』作者康拉德認為:革命的精神使人以為有不必為思想操心的方便,這種強硬又絕對樂觀主義所包含的狂熱和焦躁令康拉德嫌惡。康拉德對生命是誠實的,但他的態度卻縱容了現實的不義。巧克力不可能是解放一切的萬靈丹,但它是不斷鼓勵人的一顆希望

 現代啟示錄  

3.巧克力與死亡

 不老騎士  

『濃情巧克力』片中朱蒂丹契飾演有糖尿病的房東阿曼黛,死於最後歡愉的巧克力生日宴會後,令人感傷,也碰觸生命的某些本質,人們為何而活?阿祿仔子記得曾在嘉義公園音響體驗了黑膠唱片(LP)的那種死亡美學:每聽一次,唱針就將加速唱片的死亡,但是類比式那種寬闊的頻域將感動妳的靈魂,讓妳會忍不住地一再撥放,彷彿願意接受附帶的永久刻損懲罰。

 黑膠唱片  

也許我們應該同情為美而玩物喪志的人,因為她們只是太相信生命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,人世間還有什麼比刻骨銘心的愛情更美的事呢?是上癮了嗎?巧克力和香菸一樣是所謂的『毒品』嗎?巧克力和香菸都是有害健康卻不是保守人士宣稱的萬惡之源,巧克力與香菸的差別,恐怕只是前者和愛情與高貴強掛勾吧。

 巧克力  香菸  

我想這種死亡美學是根植於它的悖論與超凡。悖論是:它是一種會帶來活力的加速死亡,是一種犧牲。超凡是:瞬間的消極、震驚、窒息和致命的暗示,它是一種美感。這種對生命本質壓迫生命的反抗,冒險與美麗,雙重誘惑,給人慰藉。死亡美學只是揭露生命掙扎的本質,我想不必冠以道德強加的污名,它只是一種生活方式,一種生活態度,就像希梅內斯在『安達魯西亞之歌』中寫的:生命有如一支香煙....有的人匆匆吸完,有的人細細品味

 安達魯西亞之歌  J. R. Jiménez  

情慾,一直是人最關心又最困惑的,到今天仍然沒有人對此有答案。記得有一個心理學實驗,刺激老鼠腦部(性)快感的電擊連接到按鍵,每按一次鍵刺將激快感一次,沒想到老鼠竟不斷按電擊鍵直到死。是電流刺激燒掉了腦神經還是身體過勞而死,忘記結論了,只知道吃重鹹不斷追求更刺激的前景是悲慘的。

 荒原  

艾略特曾在『荒原』詩中從戀愛觀點探尋死亡的主題,認為世人如果不甘於厭煩單調,就必須不斷的找刺激娛樂,性是無望地不斷刺激的唯一出口。於是艾略特提出東西兩大禁慾主義:佛陀與聖奧古斯丁,透過榖神的比喻,期待性慾得到寧靜的解脫。看到『濃情巧克力』片中的四月齋戒月,我就想到『荒原』的解藥。

 

人只能在無底深淵間無望地擺盪嗎?更絕望的提法是:人有選擇餘地嗎?奎宏學長認為生命中某些問題最後總是無法逃避的,雖然沒有答案。但往好處想,生活中哪有什麼隨時隨地都掐住咽喉的大道理,放輕鬆享受這一兩小時的幸福感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rChe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